-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一名员工在山东某公司工作14年,却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未缴纳社保而申请劳动仲裁。法院最终认定,尽管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但由于仲裁时效限制,只能确认最近1年的劳动关系,前13年的请求已过时效。为什么呢?
案件详情
阿芳自2010年2月9日起在山东某公司工作,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公司也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2023年12月29日,阿芳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自2010年2月9日至今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然而,仲裁委以缺乏具体请求和事实理由为由不予受理。阿芳不服,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定,阿芳在公司工作14年的事实成立,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阿芳于2023年12月29日提起仲裁,要求确认2022年12月29日以前的劳动关系已超过仲裁时效,因此法院仅支持确认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期间的劳动关系。
阿芳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称自己文化程度有限,未能及时了解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且一审判决违背民法基本原则,导致其无法补缴社保,老年生活无从保障。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阿芳提交的证据确实能够证实双方存在14年的劳动关系,但因仲裁时效已过,且公司提出时效抗辩,法院无法以判决形式支持阿芳确认2010年2月9日至2022年12月29日期间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请求。最终,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案引发了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在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未缴纳社保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成为关注焦点。
案件启示
1.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企业应在员工入职时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这不仅是对员工权益的保障,也是企业合规经营的基本要求。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导致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员工在入职时签订书面合同,并定期检查合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2.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企业应为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这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未缴纳社保不仅损害员工权益,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行政处罚或劳动争议。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应确保社保缴纳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期核对员工社保信息,避免因疏忽或遗漏引发法律风险。
3.重视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劳动争议往往源于企业对员工权益的忽视或管理不规范。本案中,员工因未签订合同和未缴纳社保而提起诉讼,最终企业虽胜诉,但仍需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和管理成本。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定期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同时,建立畅通的员工投诉渠道,及时解决员工诉求,避免矛盾升级。
4.关注仲裁时效与法律风险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超过时效的请求可能无法得到支持。本案中,员工因超过时效而无法确认前13年的劳动关系,导致其权益受损。
建议:企业应关注劳动争议的时效问题,及时处理员工提出的合法诉求,避免因拖延导致法律风险。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应定期审查劳动关系,确保管理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5.加强员工权益保障与沟通
员工权益保障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本案中,员工因文化程度有限未能及时维权,反映出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和沟通方面的不足。
建议:企业应加强员工权益保障,定期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帮助员工了解自身权利。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员工关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6.规范外包与劳务关系管理
本案中,企业主张部分业务外包给个体工商户,试图规避劳动关系。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尤其是在外包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
建议: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时,应确保外包方的合法资质,明确外包合同中的权利义务,避免因外包管理不规范而引发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