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适配信创生态

400-100-5265

预约演示

首页 > 专家解读 > 因病休假近半年,是否还能休带薪年休假?HR看看北京西城法院这个案例

因病休假近半年,是否还能休带薪年休假?HR看看北京西城法院这个案例

2021-12-02

红海云

距离2021年结束,只剩下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带薪年休假又重新回到了HR和打工人们的脑海中。而作为一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的HR来讲,对于带薪年休假的相关法律知识肯定不陌生,但是对于职工来讲,可能就分不太清楚了,就比如“因病休假近半年,是否还能带薪年休假”这个话题,员工可能认为还是能休或者折算成带薪年休假工资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带薪年休假.jpg

我们不妨看看北京西城法院这个案例,它能告诉你答案。

1.带薪年休假案例简介

王先生于20077月入职某物业公司任电工一职,双方于201710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196月,王先生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此后开始休病假至20201月。20204月公司以王先生未在规定时间内补交病休证明、补办请假手续视为旷工为由向王先生送达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双方因此发生劳动争议,王先生除主张公司应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外,还要求支付2019年未休年休假工资。

2.带薪年休假案例结果

法院认为,王先生累计工作已满十年,在2019年已经累计休病假近6个月,按照法律规定,其不符合享受2019年年休假的条件,故对王先生要求支付其2019年未休年休假工资的请求不予支持。

3.带薪年休假案例法官说法

职工享有年休假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但是应满足一定基本条件:一、对于未连续工作满12个月的劳动者,其不享有带薪年休假。二、对于连续工作满12个月的劳动者,需排除《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四条及《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八条所列情形才能享受带薪年休假。

根据以上《条例》和《办法》的规定,职工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1.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2.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3.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4.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5.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因此,本案中,王先生于2007年参加工作,2019年其休病假时工龄不满20年,其请病假时间已经超过3个月,所以他不能再享受2019年年休假了。

关于红海云

红海云是中国领先的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产品红海HCM系统,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割裂的局限,从核心人力管理、劳动力管理到战略人才管理,涵盖人力资源业务12大模块,百余项功能一体化布局。并通过红海云PaaS平台、Open API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等底层数字化配套体系的赋能,让红海HCM系统拥有了业内领先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迄今为止,红海云服务的客户已成功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市场,已有逾千家大中型企业借助红海产品获得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能力,广泛分布于互联网、地产、金融、医药、教育,汽车、物流、新零售等行业,包括中国银行、保利物业、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科兴生物、中金珠宝、华宇集团、祥源控股、雪松控股、真功夫、中邮金融、影儿集团、比音勒芬、曹操出行等众多头部企业。

本文标签:
人事管理系统
生育保险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
人事管理系统

热点资讯

  • HR应该如何规范化整理公司人事档案? 2024-12-31
    人事档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员工的基本信息,还详细描述了员工的工作历程和成长轨迹。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重视人事档案的管理更为重要。管理不当时,不仅可能引发劳资纠纷,尤其是有关劳动合同的档案管理,还容易出现漏签、到期未续签等管理漏洞。
  • HR揭秘:这5个辞职理由最让人反感 2025-02-14
    在招聘过程中,HR常会询问候选人的离职原因,以评估其稳定性、价值观及抗压能力。理解候选人对离职问题的回答,有助于HR判断其是否适合企业文化和岗位需求。在众多辞职理由中,有5个是最让HR反感的。
  • 北京市技能提升培训补贴,这些实施关键HR你了解吗? 2021-03-29
    为促进北京市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精尖产业形成新的优势人才群体,进一步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和做好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北京市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京政办发〔2019〕18号)要求,制定了北京市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实施办法。以下是HR需要了解这项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的关键信息。
  • 带薪年休假工资属于劳动报酬吗?HR你觉得呢? 2021-07-21
    在企业的日常休假管理中,带薪年休假管理是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体现在:一是劳动争议焦点的高频问题,二是企业最容易败诉的问题。所以,针对带薪年休假这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HR在处理的过程中总是要非常仔细。那么,处理过这么多人力事务的HR们,你们是否知道:带薪年休假工资究竟属不属于劳动报酬呢?
  • 产假休完还能休年假吗?HR你搞错啦! 2021-06-30
    对于一些企业而言,由于没有完整了解过产假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就武断下定论:认为员工产假休完是不能休年假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的,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案例,来为HR们普及这个问题,避免企业惹上官司。
  • HR领导力的有效提升指南 2020-05-18
    企业当前和持久的成功,都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多的领导人才,而且需要不断培养和发展组织内的领导力。 对于HR来说,人力资源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人来展开,因此HR的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
  • 《三十而已》大火:30岁HR的职业发展应如何规划? 2020-08-06
    30岁HR的职业发展应如何规划?继续深耕HR行业?转型管理层?深造?又或者是其他?你们想好如何应对了么?
  • 陪产假延长,HR你怎么看? 2021-07-12
    HR你知道,“延长带薪父亲陪产假”的话题最近在网络上获得了不少的热度。目前不少地区的父亲陪产假仅为7天,因此有专家建议,延长带薪父亲陪产假到至少1个月,陪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支付。那么, HR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探讨关于陪产假延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议呢?

推荐阅读

  • 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工资?HR听听律师以案例讲解其中奥秘 2021-12-08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企业都会与员工约定试用期以及相应的试用期工资的。有些企业可能会与员工约定相应试用期,但是并没有约好相应的试用期工资,又或者是约定工资但并未约好试用期期限。那么,这样的操作是否会引起劳动纠纷呢?
  • 员工难产,企业需要多批15天产假吗?浙江律师所为HR答疑 2021-11-26
    员工难产,企业需要多批15天产假吗?可能很多企业领导者和HR都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今天浙江律师将围绕这个主题为HR们答疑。
  • 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医疗补助费,HR别傻傻分不清了 2021-07-26
    在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中,经常会接受某些企业HR关于员工请病假如何支付工资、医疗期届满接触劳动合同需要支付哪些费用等资讯问题,而这些问题会涉及到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或医疗补助费的概念。但是,这三个名词具体是什么法律含义,很多HR都搞不清楚。
  • 企业如何开展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 2021-08-11
    作为企业管理的天然推动者和执行者,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2018年《CHO洞察:重新定义人才与工作》白皮书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应用了一项或多项人力资源数字化应用技术。数字人力资源是一种流程优化,利用社交、移动、分析和云(SMAC)技术,使人力资源更加高效、高效和互联,数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此诞生。
  • 2020年中山市生育保险待遇包括哪些?HR还在等什么? 2021-03-08
    2015年12月1日,中山市中国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中山市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的通知》公告。并在公告中明确:生育保险为强制参保,由用人单位按月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用缴费。同时在参保后,参保人享受的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和生育津贴。那么,2020年中山市生育保险待遇是否仍然执行中山市职工生育保险办法呢?
  • 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成功? 2025-02-26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职能,更是推动企业成功的关键驱动力。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七大职能,包括组织结构优化、员工激励、文化构建等,并通过多个企业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战略实施中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红海云通过数字化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高效管理和价值创造。
  • 企业使用人事管理系统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2021-05-06
    事实上,企业的高速发展,永远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管理以及良好的管理制度,而想要将这两者兼顾好,必不可少的就是使用人事管理系统这类工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机环境。一方面,使用人事管理系统能够让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形成标准化,而另一方面则是能对员工职业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管理,从而为企业形成优秀人才体系,提高竞争力。
  • 带薪年休假政策问答,这些信息HR不容错过! 2021-07-15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HR你是否知道,针对职工带薪年休假这一广大职工非常关心的问题,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究竟是如何回答的呢?